#故事編劇 我想寫故事/編劇/出書/賣ip,我需要上課嗎?

前言:
會有這個單元是近年上了不少戲劇、編劇課程,自己也寫作多年有了一些著作。不敢說十分有經驗,只是希望能多少跟大家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希望能教學相長,也歡迎大家多多討論,若有謬誤還請不吝指教。

幾年前為了學編劇,我應該把檯面上能上的課幾乎都上過了,私人開設的編劇班、文教基金會開設的、作家開設的、電視台開設的。剛開始還真的不懂怎麼分辨真正對我有益的課,或只是在畫大餅浪費時間的課,後來因為上過太多課了,大概能分辨出來。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文案看起來很販賣夢想,拉人進坑不講業界實況的,真的要小心啊。

簡言之,寫作之路絕對沒有捷徑,上課只是幫助你找到工具與入門方法,最後還是要靠自己。

至於想出書的目的是為了致富的人,請先去看一下近年大家在圖書消費這塊花多少錢再決定吧,當然有人會說xxx作家出書賣萬本賺很大,但每個領域的前5%尖端人口沒有這點收入這個領域我想也不用進去了,根本是片死海。想當編劇的,也請先看一下業界人口與收入,有決心有毅力再踏入。

以下不針對市面上任何開課組織團體,只是單純分享個人心得。

選課方法

建議想上課的話,可以多看一下講師、課程機構的背景,講師有創作作品的話當然好,而且最好是近五年內有作品的。而且要去讀他的作品,如果你連他的作品都不認同,又怎麼會認同他的上課內容?

選課要有目的性,假設你對編劇一竅不通,只是有興趣,那入門的課程可能就很適合你。若是你已經有創作的經驗,也許就不需要,反而是針對更特定的領域上課(ex田調方法、喜劇編劇論)等等。

付費上課前,要多注意課程相關簡章內容,理論上課程應該要有相關的退費規定否則違法。課程中若有繳交作業或是創作類的內容,應該要有保密條款,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的原創作品。

我想要出書

已經有作品只是想出書的話,根本不用花錢上課,投稿、參加比賽或是自出版,甚至電子書都是好選擇。又或者先在網路連載,累積讀者,自然會有一些機會找上門。

不懂怎麼自出版的話,打開google.com,輸入「自出版」會有很多資源。或是參考這些文章

如何在KOBO自助上架電子書?
如何自己上架電子書/漫畫/文章 Readmoo讀墨/Pubu
自出版你也行!談電子書的出版與行銷 (還有一些個人經驗的閒聊)

我要賣IP

據我所知IP媒合是件大工程,除了作品本身完整度、獨創性、市場性要高以外,更需要能把IP轉化成商業語言的人才(aka厲害的業務),所以,如果課程中說會協助媒合IP的話我個人會比較存疑,應該要多問清楚,以免期待落空。

除非是像各種劇本獎項,有些在參加者得獎後會安排媒合會,這樣的管道我覺得比較正統。對想購入ip的單位來說得,獎的作品受到層層關卡肯定,他們也比較會安心購買。

再者,也不需透過他人,政府的文策會也一直有在做媒合這塊,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透過這個管道。

我個人在2020年出版《拼裝家庭》並順利在同年賣出版權,看起來只是一句話的事情,其實幕後受到包含出版社等等眾人大力協助,從開始談到最後幾乎花了快一整年才拍板定案,所以賣ip真的沒有你想像的這麼簡單。

個人覺得,創作故事的初衷,仍應該是心裡有個故事想把它說出來,至於故事能走到多遠,有時候真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懷抱著想要「賣出ip」而創作故事的話,只會創作出空殼。

其他相關資源

其實每年有很多免費課程,像是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或其他單位都會在展期有些大師級的講座。再者,網路資源其實也很豐富,或是經典的編劇、故事的書籍都可以買/圖書館借來看。或是組織故事/編劇讀書會,趕稿群組,都是勉勵自己創作的好方法。

賺錢就很辛苦了,追夢也很辛苦,真的沒有必要花大把金錢跟時間在空有其表的課程上。


上述所說的都只是輔助,最重要的還是要創作作品,好好把一個作品寫完。連一個完整的作品都沒有只急著找出書或是賣ip的管道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共勉之。

參考文章

如何在KOBO自助上架電子書?
如何自己上架電子書/漫畫/文章 Readmoo讀墨/Pubu
自出版你也行!談電子書的出版與行銷 (還有一些個人經驗的閒聊)

#故事編劇 關於故事的三個問題,人為什麼要聽故事?人喜歡看怎樣的故事?要怎麼簡單推銷故事?

前言:
會有這個單元是近年上了不少戲劇、編劇課程,自己也寫作多年有了一些著作。不敢說十分有經驗,只是希望能多少跟大家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希望能教學相長,也歡迎大家多多討論,若有謬誤還請不吝指教。

雖然紙本書閱讀人口逐年下滑,不過生活與娛樂中仍然俯拾皆是故事,像是電影、電玩、歷史課本(?)、報紙新聞(?)、法庭上的攻防(??),甚至於人與人之間流通的八卦,都是一種故事。

想要探討故事之前,得先問一句人類為什麼需要故事?地球上的動物之中,有些能用各種方法互相溝通協助,卻沒有聽過除了人類以外,有哪種動物創造了故事。而無機物,像是AI則是近年創作圈裡能威脅人類的存在

暫時先把AI有可能超越、統治人類的危機放一旁,回到古早還沒有文字的時候,人類就在洞穴牆上「創造」故事,原始人A在上面刻下自己今天獵了五隻野獸,
原始人B卻只獵了一隻,這個故事讓A同情B。故事從了是資訊來源外,也是替代經驗,我沒有經歷過你的經歷,但我可以從故事中模擬感受,進而產生人與人相處與溝通中最重要的同理心。

比例尺不太對的獵長毛象示意圖 from irasutoya

時間走到西元,傳教士C告訴民眾神的故事,要民眾為善或是捐獻,相信這個故事的人,同時也認同了這個價值觀,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容易聚在一起,並信任彼此。

再來到近代,我們買了電影票走進電影院,看英雄爽片,在電影院裡我們像嗑藥一樣沉浸其中,相信虛構的世界,隨主角飛天遁地,隨後開心回家。故事帶給我們娛樂與刺激,可以暫時忘記生活上的種種不愉快。

所以,人需要故事。

故事的基本公式

三幕劇,相信大家都聽到爛了,但之所以能用這麼久,就是因為它好用、有用。之後延伸的各種故事公式也大都是三幕劇的變體。簡單來說,第一幕「設定」、第二幕「衝突/對立」、第三幕「解決/高潮」。

三幕劇 from wiki

然而再仔細思考會發現三幕劇很「反人類」。一般人應該不會希望自己的現實生活像三幕劇,那該有多累啊。

1出門買菜
2被狗追/被車撞/被追殺/被誤會/被仙人跳/被直銷纏上
3成功解決後終於買到菜回家

然而我們卻喜歡看三幕劇類型的故事,反過來說,我們不喜歡看平凡無奇、詳細描述的買菜經歷。

布洛薇認為小說最主要的好處就是無須負擔太高成本就能擁有替代經驗,尤其是情感經驗。正如她所說:「文學讓我們可以不需要付出成本就能體驗感覺。小說讓我們愛人、罵人、原諒人,讓我們懷抱希望、恐懼與憎恨,卻不用承擔實際去體驗這些感覺時所需冒的風險。」 (from 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

有一種說法是,人類天生需要各種體驗(包含好的、壞的、恐怖的、悲傷的),而故事正是這些體驗的最低風險方法。我們喜愛體驗這些猶如雲霄飛車般的過程,正也是我們熱愛三幕劇的理由,永遠可以在第二幕得到各種阻礙,並在第三幕來到高潮(或反高潮)收尾。

把故事介紹給人的方法

應該有很多人都有聽過「電梯簡報」吧,如果你在電梯裡巧遇總裁,你該怎麼利用電梯上樓的時間向他簡報你的故事,說服他投資拍成電影呢?

試著把你的故事用一句話、三句話、十句話說說看吧!在這三種形式下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的話,在各種場合都能適用!

一句話

小鬼當家 home along

三句話

1一家人決定在聖誕假期出城旅遊

2因為出門匆忙導致最小的兒子被忘在家裡

3有兩個小偷在社區裡試圖闖空房,小男孩現在必須自立自強

十句話

1 一家人決定在聖誕假期出城旅遊

2 因為出門匆忙導致最小的兒子被忘在家裡

3 一家人直到上了飛機才驚覺他們把小兒子忘在家裡

4 小男孩也發覺到他被忘在家裡

5 (可能的危機)小男孩現在需要在聖誕假期間自立自強,或是等到他家人回來

6 (危機)有兩個小偷在社區裡四處闖空門

7 (喜劇)小男孩發現小偷試圖闖進房子,他開始在四處設下陷阱,也因此衍生了很多樂趣

8(另一個元素,另一個 可能的危機) 社區裡有個大家都很懼怕的老人,包括小男孩

9 小男孩後來發現老人其實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他們成為了朋友,老人也負擔起保護小男孩的責任

10 一家人回來後發現小男孩安然無恙,完全的阻擋了小偷攻擊

關於故事的三個問題與討論分享到這裡,祝大家創作愉快。

參考資料
人類大歷史
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編劇班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