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心得 mojoin小說創作祭 金獎 心得


首先,還是謝謝主辦Mojoin及兩位評審王師老闆及林珮瑜編劇的青睞,讓我能拿到今年第二個獎項(另一個獎項是文化部的劇集劇本獎優等)。

接著來分享一些我參加比賽的心得與策略(因為有得獎才有臉來分享🤣)

1.務必詳讀比賽規則&看看過往得獎作品

每個比賽都有自己的眉角規則,像是收不收舊稿,可否公開之類的,這些都要留心。

這次Mojoin的短篇比賽規則很有趣,一個人可以投多篇稿件,所以其實我寫了五篇投稿。

看過往得獎作品主要是觀察主辦or評審的喜好方向,但Mojoin這是第一次……如果明年還有辦的話,可以先來看看我的作品?XD

2.請提早一天交稿

截稿時間一定要記好,我有次跟朋友一起投個項目,本以為是晚上12點截止,結果截稿時間是中午12點,整個爆死,如果早一天投就不會錯過了。
而且,線上投稿的話,難保不會當機之類的,錯過就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了。給自己一點餘裕才不會因小失大。
取消 儲存按 Enter 送出

3.請校稿

「稿子寫完後沒重新讀過就直接投稿,丟臉的程度堪比「深夜一時衝動寫的情書,在教室被全班同學傳閱」。」──出自《寫小說,不用太規矩》

三浦紫苑老師在《寫小說,不用太規矩》裡分享她當評審時的經驗,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要「校稿」,這點我也非常認同。
不過,我也完全能理解寫完後很開心以為自己是天才,迫不及待想找人分享的心情,但很殘酷的是,只要放三天後再看,就會發現三天前自己沒看到的、像雜草般的錯字叢生。

經濟上容許的話,請別人校稿。有些錯字自己是看不到的,這次比賽我也請校稿多年的專業人士小云校稿(平常自出版也都委託她)。

如果不行的話,自己校稿可以用橫排轉直排之類的方法,用另一種方式看自己的稿會比較容易發現錯字。

4.請別人看

不過,要請誰看很重要。先了解自己想得到什麼?

如果只想要誇誇,建議請AI看,不要傷害友情。
如果可以接受負面意見,給挑惕的朋友看,大前提是你真的不會反駁與生氣。
如果無法接受親近友人的意見(aka守護友情),委託請人評文。

雖然這次因為是短篇,我沒有請別人看(只有校稿),
不過最近也有試過委託他人看稿(小島、林比比鳥),覺得蠻有用的,遇到瓶頸的話或許可以試試看。

要讓別人看文並吸收建議評論還是會蠻緊張的,特別是難免會有種被否定的感覺,不過,這真的要練習接受(但也不要全盤接受),堅持自己想寫的核心,根據客觀的意見修改,你的故事會更好的。

5.投一次不中是正常的,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我個人投比賽投補助都投很多次了,深刻體會到,投一次就中那是人中之龍、天才中的天才、那份幸運不是屬於我的。每個比賽裡評審喜好、選題、甚至是當年一起參加比賽的作品都不是我們能預測的,說不定那年就不幸跟超新星一組呢(用棒球來比喻,就是全壘打大賽剛好跟大谷翔平分在同一組,也只能放棄了吧🤪)

所以,我覺得比賽就像樂透一樣,多寫多投,你只能祈禱有一天會被眷顧,就算沒有,你也累積了很多作品,可以尋找別的出路。(像我打算把沒中獎的那幾篇拿來自己自出版XDDD)
我的某某篇投青年創作補助沒上,但賣了影視版權,某某篇投文策院的比賽沒上,但得了別的獎,也有聽過有人反覆拿同一個故事投獎每年修改終於拿到大獎的勵志故事,總之,沒有得獎不是你的故事不好,而是還沒有找到它發光的舞台。

當然還是有些策略,像我這次Mojoin的策略就是能多寫一篇是一篇。因為沒有限投稿篇數,題目又是要求「反轉」,我便試著寫了各種我能想得到的反轉,其實最後得獎那篇並不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一篇XD,表示評審跟我的口味不太一樣,所以比賽真的有一定比例的運氣啊。

以上幾點分享,也歡迎大家跟我討論心得☺️祝大家投稿順利,都能完稿投出!

下面是補充資料


校稿委託-小云

故事諮詢-小島

看稿服務-林比比鳥

寫小說,不用太規矩:三浦紫苑的寫作講座

#故事編劇 寫小說賺得到錢嗎?《我的職業是網路小說家》心得整理與台灣情況比較

寫小說賺得到錢嗎?

先給小標這個問題一個懶人包回答:

在台灣的話可以,但要只靠寫小說維生(達到基本工資)很難,需要機運跟其他與小說相關的收入。

有點好奇韓國網路小說的生態(比起歐美市場應該更接近台灣一點),所以買了這本 《我的職業是網路小說家》 ,還蠻有趣的,但是韓國的狀況與台灣還是有些不同,很重視連載、排名,就算不出版靠付費閱讀的分潤也可以過活,不過蠻欣賞作者對網路小說的一針見血看法。

我認識的一個同行友人剛簽下第一個作品的合約時,我不但開心替他鼓掌,還稱讚他實在太厲害了。他卻告訴我他的簽約金只有五十萬韓元,再加上首版前一千五百本的 8%的版稅。計算事前版稅(也就是扣除簽約金五十萬韓元後作家拿到的錢)時,他便躲起來一個人默默擦拭流淚。

韓國人口比台灣多大概2倍,首刷卻跟台灣一般新書差不多量(台灣有些類型小說類更少),不過有簽約金耶(五十萬韓元約一萬台幣(2023年資料),台灣大部分沒有,有些有預付版稅/授權費但事後有賣出都要再扣回。

網路小說市場也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狀況存在。十位作家中,就有四位一年賺不到一千萬韓元。

這點不光是韓國,台灣也一樣,而且可能更誇張,能賣到近萬本的作者可能只占不到前1%(而且通常不是小說作者)。只看小說作者的話,能賣幾千本的也是十隻手指頭數得出來(可看博客來排行榜,大概近十年都是那幾位占榜)。

再來仔細比較金額吧,韓國大學畢業生新進薪資2020年為2,255萬韓元(約54萬台幣),1000萬韓圓(約24萬台幣)應該算是超級低,也不到台灣最低薪資年收(31萬, 2023年資料),台灣不太流行線上收費打賞,單以出書計算的話要達到上述作者說的網路小說低標(24萬台幣)也有點困難。

在台灣想靠賣書賺錢的話計算如下:

一本小說算250,8%版稅250*0.08 = 20
*(台灣一般版稅8~12%,類型小說多為8%)

240000/20 = 12,000 (年薪24萬要賣的書量…)
首刷算1500本,而且幸運都賣完的話
12000/1500 = 8一年要出8本書,而且1.5個月就要寫完一本

好像有點悲觀,台灣要靠網路小說(娛樂小說)這塊專職過活似乎很難……

不過上述算法沒算進其他收入(賣電子書的版稅就比較高,依各家出版社不同約30%上下,或是自出版,或是售出改編版權、販售相關週邊商品等等)

通常首刷1500本能賣完的作者,就會再刷賣得更多些,而且版稅是會年年累積的,持續出新書的話舊書也有可能會賣,所以又會有其他收入。不能說完全賺不到錢,但比起其他行業,確實要多下功夫,而且可能還要靠機運,或是得多做一些非本業的事(各種行銷、異業合作、講座)。

回到這本書,既然韓國跟台灣市場有這樣的差異,那這本書還有參考價值嗎?還是有的,除了說明韓國網路小說市場現況之外,讀者對於網路娛樂小說的有什麼期待、作者該如何滿足這種需求,書裡都有提到,這就不分國別了~

網路小說與一般小說差異

網路小說顧名思義便是在網路上刊登的小說,多為連載性質,多半有強烈娛樂性、高潮迭起的劇情。 《我的職業是網路小說家》 的作者覺得讀者看這類小說的原因如下:

看網路小說的理由是什麼?
1.因為無聊。
2.為了殺時間。
3.為了讓頭腦清醒。
4.因為有趣。

我自己也是網路小說的作者兼讀者,略略同意上述說法,因為這些理由,網路小說也有著輕鬆簡單易讀(通篇都是淺顯的句子)、可以快速得到滿足(或是主角受到折磨的劇情不多)等等的特性。當然不能全數概論,網路小說也是有深奧或是主角受盡折磨的故事存在,但比例較少。

網路小說讀者不喜歡難懂、複雜的作品,他們很討厭歹戲拖棚的故事。讀者看了標題卻不感興趣?

那麼作品就會石沉大海。讀者們喜歡「有節奏的簡短句子+浩大又快速的故事開展」,因為這樣的內容讀起來簡單又順暢。

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及了因為現在讀者都使用手機螢幕看小說,網路小說也有著追求「手機閱讀友善」 的特性,像是句子不要過長,每個章節不超過五千字等等的小細節。

另外,比起其他小說的鋪陳,網路小說更重視前幾章、甚至是標題、文案能不能馬上吸引到讀者,讓讀者了解你的故事想說什麼。這也是近年網路小說、輕小說總是標題特別長或是關鍵字打好打滿到甚至爆雷的原因吧。

網路小說的寫作祕訣

作者在書中整理了一些寫作心法,有興趣的話可以買書閱讀,有些與其他寫作書重複了,這邊就只挑出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研究別人的網路小說

蠻常看到寫XX類型小說的作者,卻不看那個類型小說。我個人覺得這樣的作者還能寫作厲害的作品蠻厲害的,但一般而言,不去看別人在做什麼的話,很容易不知道現在讀者喜歡什麼,特別是像網路小說這種高度與流行題材相關的文類。

本書作者原本是寫純文學的,後來寫網路小說才開始研究,書中也說白了,網路小說就是迎合大眾的文種,如果想賺錢又只想寫自己喜歡的題材也是可以,但成功機率就比較低了。書中還有列表格,分享如何研究別人的暢銷作品。

.寫作速度要快

網路小說以長篇連載為多數,寫作速度不快的話,非常致命,難以跟上潮流之外,讀者也容易流失。

本書作者也提出幾個增加寫作速度的方法:

1) 明確目標→高度集中→不要回頭看自己寫了什麼 (事後再改就好了)
2) 把「寫的腦袋」跟「修改的腦袋」分開來 (沒有完美的草稿,寫就對了)
3) 運用計時器(練習專注力,計算自己寫作的速度)
4) 不要相信意志力,找到自己最能專注的地方寫作(家中、咖啡廳、圖書館之類的)

作者還提出一點我覺得蠻有趣的,即使某天覺得自己寫得超順可以超過預定目標,也要停下手,「快速寫+持續生產」才是長久之道,某天寫了一萬五千字,但隔天跑出去玩,不如每天寫一萬字來得有效。

.地瓜與汽水並用

「地瓜」指的是糾結沒有被解決,且令人鬱悶的部分;
「汽水」則是過去的糾葛解決後,內心感到舒暢的部分。

韓國網路小說中的地瓜與汽水,對比台灣網路小說的話,大概就是「虐」跟「爽」的橋段。本書作者覺得虐與爽的部分比例要調配得當,特別是虐的部分不能過長,會引起讀者反感。



#故事編劇 我想寫故事/編劇/出書/賣ip,我需要上課嗎?

前言:
會有這個單元是近年上了不少戲劇、編劇課程,自己也寫作多年有了一些著作。不敢說十分有經驗,只是希望能多少跟大家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希望能教學相長,也歡迎大家多多討論,若有謬誤還請不吝指教。

幾年前為了學編劇,我應該把檯面上能上的課幾乎都上過了,私人開設的編劇班、文教基金會開設的、作家開設的、電視台開設的。剛開始還真的不懂怎麼分辨真正對我有益的課,或只是在畫大餅浪費時間的課,後來因為上過太多課了,大概能分辨出來。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文案看起來很販賣夢想,拉人進坑不講業界實況的,真的要小心啊。

簡言之,寫作之路絕對沒有捷徑,上課只是幫助你找到工具與入門方法,最後還是要靠自己。

至於想出書的目的是為了致富的人,請先去看一下近年大家在圖書消費這塊花多少錢再決定吧,當然有人會說xxx作家出書賣萬本賺很大,但每個領域的前5%尖端人口沒有這點收入這個領域我想也不用進去了,根本是片死海。想當編劇的,也請先看一下業界人口與收入,有決心有毅力再踏入。

以下不針對市面上任何開課組織團體,只是單純分享個人心得。

選課方法

建議想上課的話,可以多看一下講師、課程機構的背景,講師有創作作品的話當然好,而且最好是近五年內有作品的。而且要去讀他的作品,如果你連他的作品都不認同,又怎麼會認同他的上課內容?

選課要有目的性,假設你對編劇一竅不通,只是有興趣,那入門的課程可能就很適合你。若是你已經有創作的經驗,也許就不需要,反而是針對更特定的領域上課(ex田調方法、喜劇編劇論)等等。

付費上課前,要多注意課程相關簡章內容,理論上課程應該要有相關的退費規定否則違法。課程中若有繳交作業或是創作類的內容,應該要有保密條款,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的原創作品。

我想要出書

已經有作品只是想出書的話,根本不用花錢上課,投稿、參加比賽或是自出版,甚至電子書都是好選擇。又或者先在網路連載,累積讀者,自然會有一些機會找上門。

不懂怎麼自出版的話,打開google.com,輸入「自出版」會有很多資源。或是參考這些文章

如何在KOBO自助上架電子書?
如何自己上架電子書/漫畫/文章 Readmoo讀墨/Pubu
自出版你也行!談電子書的出版與行銷 (還有一些個人經驗的閒聊)

我要賣IP

據我所知IP媒合是件大工程,除了作品本身完整度、獨創性、市場性要高以外,更需要能把IP轉化成商業語言的人才(aka厲害的業務),所以,如果課程中說會協助媒合IP的話我個人會比較存疑,應該要多問清楚,以免期待落空。

除非是像各種劇本獎項,有些在參加者得獎後會安排媒合會,這樣的管道我覺得比較正統。對想購入ip的單位來說得,獎的作品受到層層關卡肯定,他們也比較會安心購買。

再者,也不需透過他人,政府的文策會也一直有在做媒合這塊,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透過這個管道。

我個人在2020年出版《拼裝家庭》並順利在同年賣出版權,看起來只是一句話的事情,其實幕後受到包含出版社等等眾人大力協助,從開始談到最後幾乎花了快一整年才拍板定案,所以賣ip真的沒有你想像的這麼簡單。

個人覺得,創作故事的初衷,仍應該是心裡有個故事想把它說出來,至於故事能走到多遠,有時候真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懷抱著想要「賣出ip」而創作故事的話,只會創作出空殼。

其他相關資源

其實每年有很多免費課程,像是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或其他單位都會在展期有些大師級的講座。再者,網路資源其實也很豐富,或是經典的編劇、故事的書籍都可以買/圖書館借來看。或是組織故事/編劇讀書會,趕稿群組,都是勉勵自己創作的好方法。

賺錢就很辛苦了,追夢也很辛苦,真的沒有必要花大把金錢跟時間在空有其表的課程上。


上述所說的都只是輔助,最重要的還是要創作作品,好好把一個作品寫完。連一個完整的作品都沒有只急著找出書或是賣ip的管道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共勉之。

參考文章

如何在KOBO自助上架電子書?
如何自己上架電子書/漫畫/文章 Readmoo讀墨/Pubu
自出版你也行!談電子書的出版與行銷 (還有一些個人經驗的閒聊)

#故事編劇 關於故事的三個問題,人為什麼要聽故事?人喜歡看怎樣的故事?要怎麼簡單推銷故事?

前言:
會有這個單元是近年上了不少戲劇、編劇課程,自己也寫作多年有了一些著作。不敢說十分有經驗,只是希望能多少跟大家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希望能教學相長,也歡迎大家多多討論,若有謬誤還請不吝指教。

雖然紙本書閱讀人口逐年下滑,不過生活與娛樂中仍然俯拾皆是故事,像是電影、電玩、歷史課本(?)、報紙新聞(?)、法庭上的攻防(??),甚至於人與人之間流通的八卦,都是一種故事。

想要探討故事之前,得先問一句人類為什麼需要故事?地球上的動物之中,有些能用各種方法互相溝通協助,卻沒有聽過除了人類以外,有哪種動物創造了故事。而無機物,像是AI則是近年創作圈裡能威脅人類的存在

暫時先把AI有可能超越、統治人類的危機放一旁,回到古早還沒有文字的時候,人類就在洞穴牆上「創造」故事,原始人A在上面刻下自己今天獵了五隻野獸,
原始人B卻只獵了一隻,這個故事讓A同情B。故事從了是資訊來源外,也是替代經驗,我沒有經歷過你的經歷,但我可以從故事中模擬感受,進而產生人與人相處與溝通中最重要的同理心。

比例尺不太對的獵長毛象示意圖 from irasutoya

時間走到西元,傳教士C告訴民眾神的故事,要民眾為善或是捐獻,相信這個故事的人,同時也認同了這個價值觀,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容易聚在一起,並信任彼此。

再來到近代,我們買了電影票走進電影院,看英雄爽片,在電影院裡我們像嗑藥一樣沉浸其中,相信虛構的世界,隨主角飛天遁地,隨後開心回家。故事帶給我們娛樂與刺激,可以暫時忘記生活上的種種不愉快。

所以,人需要故事。

故事的基本公式

三幕劇,相信大家都聽到爛了,但之所以能用這麼久,就是因為它好用、有用。之後延伸的各種故事公式也大都是三幕劇的變體。簡單來說,第一幕「設定」、第二幕「衝突/對立」、第三幕「解決/高潮」。

三幕劇 from wiki

然而再仔細思考會發現三幕劇很「反人類」。一般人應該不會希望自己的現實生活像三幕劇,那該有多累啊。

1出門買菜
2被狗追/被車撞/被追殺/被誤會/被仙人跳/被直銷纏上
3成功解決後終於買到菜回家

然而我們卻喜歡看三幕劇類型的故事,反過來說,我們不喜歡看平凡無奇、詳細描述的買菜經歷。

布洛薇認為小說最主要的好處就是無須負擔太高成本就能擁有替代經驗,尤其是情感經驗。正如她所說:「文學讓我們可以不需要付出成本就能體驗感覺。小說讓我們愛人、罵人、原諒人,讓我們懷抱希望、恐懼與憎恨,卻不用承擔實際去體驗這些感覺時所需冒的風險。」 (from 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

有一種說法是,人類天生需要各種體驗(包含好的、壞的、恐怖的、悲傷的),而故事正是這些體驗的最低風險方法。我們喜愛體驗這些猶如雲霄飛車般的過程,正也是我們熱愛三幕劇的理由,永遠可以在第二幕得到各種阻礙,並在第三幕來到高潮(或反高潮)收尾。

把故事介紹給人的方法

應該有很多人都有聽過「電梯簡報」吧,如果你在電梯裡巧遇總裁,你該怎麼利用電梯上樓的時間向他簡報你的故事,說服他投資拍成電影呢?

試著把你的故事用一句話、三句話、十句話說說看吧!在這三種形式下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的話,在各種場合都能適用!

一句話

小鬼當家 home along

三句話

1一家人決定在聖誕假期出城旅遊

2因為出門匆忙導致最小的兒子被忘在家裡

3有兩個小偷在社區裡試圖闖空房,小男孩現在必須自立自強

十句話

1 一家人決定在聖誕假期出城旅遊

2 因為出門匆忙導致最小的兒子被忘在家裡

3 一家人直到上了飛機才驚覺他們把小兒子忘在家裡

4 小男孩也發覺到他被忘在家裡

5 (可能的危機)小男孩現在需要在聖誕假期間自立自強,或是等到他家人回來

6 (危機)有兩個小偷在社區裡四處闖空門

7 (喜劇)小男孩發現小偷試圖闖進房子,他開始在四處設下陷阱,也因此衍生了很多樂趣

8(另一個元素,另一個 可能的危機) 社區裡有個大家都很懼怕的老人,包括小男孩

9 小男孩後來發現老人其實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他們成為了朋友,老人也負擔起保護小男孩的責任

10 一家人回來後發現小男孩安然無恙,完全的阻擋了小偷攻擊

關於故事的三個問題與討論分享到這裡,祝大家創作愉快。

參考資料
人類大歷史
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編劇班講義

#故事編劇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淺談角色關係設定

前言:
會有這個單元是近年上了不少戲劇、編劇課程,自己也寫作多年有了一些著作。不敢說十分有經驗,只是希望能多少跟大家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希望能教學相長,也歡迎大家多多討論,若有謬誤還請不吝指教。

上一次講了人物設定,接著想跟大家分享的角色之間的關係設計。故事中總不可能只有一個角色,較文學性、實驗性的故事不在我想討論的範圍內(不過就算是《老人與海》也有兩個角色),角色之間的關係該怎麼設定才會平衡呢?一般戲劇又是怎麼創造主角、配角、路人角、工具人呢?

五億高中生案關係圖/ami亞海 繪
五億高中生案關係圖/ami亞海 繪

英雄旅程的角色關係

英雄旅程,是常用於故事戲劇上的一種結構公式,目前有三四個版本,但都大同小異,主要分為三個大部分,啟程、啟蒙、歸返,其中又細分為「平凡世界」、「冒險的召喚」等(如下圖)。但這次沒有要談英雄旅程,主要是想討論其中的角色關係。

製圖by ami,圖:irasutoya

英雄旅程中,角色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 英雄 ——主角,通常都是正派角色,但也可能會展現陰暗、軟弱、猶豫或負面的自我。
  • 師傅——協助、教導、訓練、贈與寶物或保護主角
  • 門檻守衛 ——阻礙、考驗或威脅主角
  • 使者 ——改變、提供動機給主角
  • 變形者 ——誤導、偽裝、反面投射,引入疑慮或懸念
  • 陰影 ——掀起衝突或挑戰主角
  • 盟友 ——陪伴、鬥嘴、良知、搞笑、打雜或突顯主角的人性
  • 搗蛋鬼 ——惡搞、轉折、改變觀點或帶來歡樂

在多數主流電影中都可以將其角色與英雄旅程的角色類別相呼應,但卻有角色關係太過集中在主角身上的問題。好處是專注在主角及主線上,壞處則是其他角色關係會顯得薄弱,且較無法運用在需要複雜人物關係的連續劇上。

製圖by ami,圖:irasutoya

拿《西遊記》來當例子,英雄旅程的角色性質十分明顯,與主角的關係也很清楚,但這些配角之間的關係就沒能展現出來了。

人物十二宮格的角色關係

除了英雄旅程式的角色關係設定,還有另一種較常用在連續劇上的角色公式,人物十二宮格。人物十二宮格可以很簡單地就拉出一部戲劇所需的角色,大部分電視劇或電影的角色關係都可以如此歸納。

製圖by ami

十二宮格中,每一格代表一個角色,中間四格為主要角色,通常為男/女主角、男/女配角,這四人通常也都互有關係。

而兩位主角都有其關係密切的其他三個角色,通常為主要敵人、次要敵人、盟友,不過不用把敵人想得太樣版,只要跟主角想法不同、行動不同、試圖影響主角的都可以放在這邊。

例如,總裁媽媽一直希望總裁能娶某千金,在劇中不斷干涉總裁行動,這樣就可以把總裁媽媽放在主要敵人上。

盟友角色的話,通常肩負「說出主角心事」、「開導主角」的責任,常在劇情轉折處戲份多。另兩位配角則需有一個與自己相關的盟友/敵人角色。

十二宮格的角色可依故事篇幅修改使用,像是故事短,沒有配角的話,可以直接拿掉最下面那排。或是只有主要敵人,沒有次要敵人……等等。

隨手畫一下《哲仁皇后》的十二宮格角色,光這樣就能演二十集了

檢查角色的關係

除了使用以上兩種角色關係設定的公式之外,也可以用下面幾個重點來檢查自己設定的角色關係是否合宜。

人物關係檢查點

  • 差異化(總不能讓每個角色的媽媽都出場,除非這是部與「媽媽」相關的劇、可以設定有些角色的媽、角色的前世情人(?)、角色的ai機器人(?)
  • 緊密勾連(既然都創造出角色們了,之間一定要有強烈的關係,而不是三個月才見一次面的那種)
  • 角色的動/靜、強/弱搭配
  • 必需要有壞人/負面人物 (與主角理念相反的)
  • 不一定要複雜的關係,但一定要糾結

建議也可以設定完角色後,簡單拉個角色關係圖(如最上圖,用這個網站畫的),不管是自己當資料使用或是讓別人理解故事都很棒。

角色關係的部分大概分享到這裡,祝大家創作愉快。

參考資料:
英雄旅程 wiki
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編劇課程講義

#故事編劇 怎麼憑空「生」出一個人?淺談角色創造

前言:
會有這個單元是近年上了不少戲劇、編劇課程,自己也寫作多年有了一些著作。不敢說十分有經驗,只是希望能多少跟大家分享一些學到的東西,希望能教學相長,也歡迎大家多多討論,若有謬誤還請不吝指教。

戲劇三大元素,主題、情節、人物之中,相信大家最有興趣的一定是「人物」,人物讓故事栩栩如生、人物讓故事得以延續許多系列、IP人物肖像讓商人賺滿滿(x)

當我們提到超級英雄裡的美國隊長或鋼鐵人,心裡總有個明確的形象。我們知道在危急情況時,美國隊長也不會丟下同伴逃跑;遇到怎樣都打不贏的敵人時,鋼鐵人也許會用些特別的小聰明方法。甚至在原作裡,這些角色做出了某些事情,我們還會覺得奇怪,不像這個角色會做的事情啊,明顯OOC了。但那明明是原作寫的,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覺得不對勁呢?

其實那就表示這個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已經超脫原作活在大家心中了。

OOC:Out Of Character,指性格嚴重扭曲,不符合原作。

本篇專注討論單一角色設定,角色之間的關係設定等等內容留待下次(?)。

下筆之前,你得對你的角色了解多深?

假設現在我們要寫個故事,來個總裁文好了,首先一定要有的角色便是「總裁」,先簡單寫一下總裁的人物設定。

總裁,男
任職於「好大大全球企業公司」,職位總裁,個性狂帥酷霸拽。

雖然短,看起來已經有個樣子了,那我們可以開始寫故事了嗎?如果就這樣下筆的話,很快就會遇到第一個麻煩。總裁在第一幕遇到公司倒閉危機,他會對公司的員工說什麼?根據角色設定,也許他會很狂地說「不用擔心,我們一定能順利度過」。那到了第二幕,銀行來討債了,總裁又會說什麼,第三幕,對久病多年的母親他又會說什麼,第四幕,他會對愛犬說什麼……

若是沒對角色有一定的了解,故事便很難進行下去。

如下圖,不夠豐富的角色是撐不起一個故事,當然短篇故事可能不需要太複雜的角色設定,這是相對的。

創造角色的三大工具

之前上過的課程裡都教我們要寫完整的「人物設定」、「人物小傳」和「部分文本」。

「人物設定」可以細到非常詳細,不過這部分我是覺得照你的故事篇幅選用即可,若是長篇的話建議可以全數填上。其實可以想像成如果這個角色是你的親密的家人或親密的朋友,你對他的了解程度。

人物設定外部特質

  • 姓名
  • 性別
  • 膚色
  • 身體標記(手術痕、疤痕、痣……)
  • 學歷
  • 口音
  • 聲音與表情
  • 出生地
  • 居住地
  • 政治觀
  • 興趣
  • 職業
  • 經濟狀況
  • 健康狀況
  • 宗教
  • 衣著
  • 體態(習慣抬頭、習慣駝背……)
  • 自信/自卑
  • 婚姻狀態(對性的態度/支持婚前性行為?)
  • 喜歡的音樂、電視、電影、遊戲、偶像
  • 家族歷史

人物設定內部特質

外部特質可以不用全設定,但內部特質建議都要寫清楚會比較好

  • 只用一個詞表示角色個性?(ex:樂觀的、總之是混蛋、變態)
  • 最喜愛與最痛恨?(ex:最愛自己的女兒、痛恨知法犯法)
  • 最害怕的事?(ex:鬼、沒有錢、被拋棄)
  • 最大的成就與失敗?(ex:拿到奧運金牌,因非法用藥金牌被收回)
  • 他們最想要的(want),通常是外在需求。
  • 他們最需要的(need),通常是內在需求。
  • 他們在戲劇中的角色弧(註)是什麼?
  • 哪裡是他們的開始與結束?(具體上的/心靈上的/情緒上的)

角色弧:以曲線圖的方式來分析角色在故事發展過程中的轉變,以及其所經歷的內在旅程。比較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會發現曾經困擾該角色的問題獲得解決、夢想終於實現、從絕望到充滿希望、由弱轉強等,而由這些種種蛻變所形成的弧線就稱作角色弧。亦可用於分析情節走向、成長軌跡等,稱作故事弧、成長弧。

內部設定中,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WANT」跟「NEED」,以拙作《部門人事調整公告》為例,主角林主任在故事中,看得出來他想要(WANT)「當一個好主管」、「把工作做好」,但是他內心中需要的(NEED),卻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被認可」。

再提個比較通俗的例子,電影《小鬼當家》中,主角想要WANT的,是擊退小偷成功守護家中。但他需要的NEED, 其實是家人的關注與證明自己可以獨立。

內部特質可以讓一個角色生飽滿,非常的重要,創造角色時(特別是主角)可以多思考這方面的事情。成功作品的角色通常都有明顯的WANT跟NEED,看這些作品時可以試著找找看。


人物小傳」的部分,簡單來講就是在正文故事開始之前,這個角色經歷了什麼事情,這部分也是看故事篇幅需求撰寫,有些故事還得追溯到角色出生前也不一定。

部分文本」,這部分我覺得比較像寫故事前先跟角色「混熟」的過程,可以先試著寫一段這個角色在故事裡遇到事情會說什麼話、會做什麼行為。

角色都長得差不多怎麼辦?

我對人性所知的一切,都是從我自己身上學來的。 (契訶夫)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與從身邊的人下手(再次感謝我身旁的親友),當然,活生生的人跟戲劇角色絕對不同,必需把個性、特質拆解、簡化、重組。

不過外貌、個性等外顯的特質可以經由觀察得到,但一些內心幽微的部分,可能只能得取材自己。人終其一生真正了解的人只有自己,可以設身處理想,「如果我是這個角色、面對這樣兩難的情況,我會怎麼做? 」誠實面對自己,總能得到最棒的解答。這也是我覺得寫作中難得、少數有趣(也特別苦惱)的地方,可以幻想自己的是總裁、是全知的神、是流浪者,設身處地體驗一回。

角色的部分大概分享到這裡,祝大家創作愉快。

參考資料:
Ligiah Villalobos-2017台北電影學院「編劇工作坊」講義
想清楚,寫明白》 艾瑞克.柏克
故事的解剖羅伯特.麥基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大澤在昌